桐中今年要舉行120周年校慶,那些年帶領桐中學生參加化學競賽的那些事又如同舊膠片不斷閃回,無法忘懷。
我是1988年調入桐中,當時和陳希老師一起帶平行班。當時在組織化學競賽時,他說∶“我們老教師大學知識都忘記差不多了。小李,你大學畢業不久,知識還是新的,你就帶學生參加吧?!?/span>
我帶著“試試看”的心理走上化學競賽教學之路。自此我又重新拿起大學教材,認真研讀。還托人買了好多書,甚至國外的教材。自費訂閱了許多期刊,經常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與學生們一起學習。
當時市場上沒有化學競賽方面的書籍,我就自編(有時用蠟紙自刻鋼板)近300頁競賽講義提綱和習題。競賽題的許多素材源于中學課本,又遠遠超出中學教學大綱的要求,有許多素材來源于大學教材,這就需要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多知識量和信息量的消化、吸收、儲存和運用。
若不培養學生的自學,光靠老師去傳授那是很不現實的。提高自學能力是學生智能發展的基礎。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自學中培養了思維能力,反過來思維能力的提高又促進了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化學競賽選手獨立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因為有了這種能力,學生就會能廣泛獵取,見多識廣。
我采用課堂自學閱讀法培養自學能力。如以1993-1996學年為例,高一時我帶1-4班,5、6班是葉惠玲老師,還擔任高一(4)班主任。高二時帶1-3班,外加高二(3)班主任,4、5班是姚遠章老師。另外還擔任教研組長,教學負擔確實很重。要是每節課都是45分鐘“滿堂灌”,到后來肯定會口干舌燥吃不消。
當學校領導分配給我教學任務以后,我就想在教學方法上作大膽探索。每堂課我都安排5-10分鐘時間把本節課要上的內容要學生“走馬觀花”看一遍或幾遍??稍跁先θc點,做記號,帶著問題上課。即使看不懂也沒有關系,鼓勵大膽提問和討論,老師集中精講。這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效率較高。
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都會變被動聽課改為主動地學習了。有的半學期已把高一課本學完了。高一結束時,已學完了整個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任務。96屆在安徽省化學競賽獲獎的38名同學中,有32人是我所教班級的同學。其中我任班主任的高三(3)班有17人在省級化學競賽中獲獎。其中一等獎3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13人。要知道,當年并沒有奧賽班喲。
另根據各人的學有余力的程度,制訂因人而異的具體的自學計劃,督促落實養成自學習慣。1996屆畢業生高一時就有近30人已學完了整個高中化學內容,個別尖子已在啃《無機化學》,所以我們從高一學生中選拔7人參加省化學競賽,其中有5人獲獎。
高二時有近40人自學完大學一年級的《無機化學》,近20人學完大學二年級的《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近10人在啃《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記得當年我和姚遠章老師帶領12人浩浩蕩蕩來到科大復賽,其他學校師生都投來羨慕的目光,因為當時全省獲復賽資格30多人,其他學校最多是2人復賽,桐中是全省獲復賽資格最多的學校。
后來到科大復賽的12 位同學中又有6人獲安徽省一等獎(當時全省一等獎名額較少,記得12人左右)。當年安徽省前10名中,桐中占5名。安徽省前18名中,桐中占9名。其中高三(3)班彭愛民同學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化學冬令營暨全國化學競賽決賽,獲得全國決賽一等獎(當年全國一等獎20人左右),這也是桐中校史上有競賽學科的最好競賽成績。
曾參加桐中化學競賽的同學,由于在競賽期間就已培養出來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競賽素質,使他們感受到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會終身受益。如有的后來在全國各地的高校學習的時候,他們較一般同齡人有更強的進取心、求知欲。他們一般不會滿足于一個本科學歷,而會向更高的學位沖擊或出國留學深造。如91屆獲獎的儲成桂獲北京大學化學系和中科院的免試碩博連讀資格,后留學美國,91屆的鄧濤獲全額獎學金赴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攻博。
這些獲獎學生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非常強,早期教過的桐中學子中已經成為美國、國內雙一流高校教授、博導者有近30人,他們中有不少人是“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稱號。如96屆學生汪陽明,在美學成歸國,現為北京大學“杰青”教授和博導,96屆另一名學生叫張強鋒,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他的第二個博士學位,后到斯坦福從事博士后工作,現已是清華大學“杰青”博導……而這些桐中學子,都不忘母校之恩。
2017年5月,有一桐中校友朱俊杰,現是美國一大學終身教授,來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當年他的同窗相聚,叫上我這個當年的"先生者"參加聚會,倍感欣慰。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如今一個清華教授,一個北大教授,一個美國教授,都是博導。幸福感爆棚,寫一打油詩紀念之。詩中隱含三人的名字,你們猜哪屆?”
昔日仨同屆,
今朝同博導。
龍眠弟子情,
鐘氣吾自豪。
勉成強俊杰,
國器鋒陽明。
師生聚京城,
后賢情誼濃。
左起:張強鋒、汪陽明、筆者、朱俊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而后在朋友圈中,有近千名桐中學子為此點贊,認為這是吳公“勉成國器”創辦桐中的驕傲!
又如2009年,我在美國學習,桐中1991年江、浙、皖、滬三省一市首屆“東華杯”化學競賽安徽省團體冠軍“參賽者”----儲成桂、鄧濤、陳衛國,他們三人在美國從未見過面,但聽說我在美國,他們三人分別從華盛頓、紐約、芝加哥趕過來與我聚會,回憶當年我帶他們到安慶參加首屆“東華杯”的情景,他們重視師生情誼的舉動至今令人感動不已。
左起:陳衛國、鄧濤、筆者、儲成桂
當年參加競賽學生大多數智力水平較高,反應靈敏,勤學好問,這無疑對教師的講課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迫切要求教師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當時化學組大部分都是中青年老師,他們精力充沛,工作責任心強。努力鉆研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學習化學的興趣,如何培養“化學小老師”,并“以點帶面”,在全面提高化學教學質量上下功夫。事實證明了化學競賽實際上是對化學教育貫徹全面教育方針的教學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和探索。
實踐證明:桐中化學競賽促進高考,上個世紀90年代,化學高考人均分大都名列全省重點中學的前3名。 如,1992年高考全省化學單科第一,1991年、1994年高考全省第二,1995年全省第三……。獲獎學生基本都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
我最美好的教學時光是在桐中,當年曾初步統計過,桐中在省級和省級以上的化學競賽中有100多人次獲獎,其中先后有3人次進入冬令營,一人獲全國一等獎,兩人獲全國二等獎。有10人獲省級一等獎,41人獲省級二等獎。獲得1991年、1992年、1993年江、浙、皖、滬三省一市“東華杯”化學競賽安徽省“三連冠”。尤其是1996屆學生,在全國化學競賽安徽賽區競賽中,桐中有38人獲獎,其中一等獎6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27名。創下安徽省化學競賽史上獲獎面最大的記錄,引起轟動。
要說化學組那些年所取得的成績,那是化學組全體成員在學校領導的直接關懷和支持下,經過全組老師團結協作,臥薪嘗膽,發揮群體優勢的結果。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是團結協作精神的有力體現。
90屆的段路明,當時我并沒有教他,他的化學老師羅偉叫我帶他做實驗,我在實驗室帶他做了好多實驗,如各種定性、定量實驗,滴定操作,如碘量法測定銅的含量等,他做得極其認真,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后來他因為化學競賽獲獎,保送科大。競賽也為他后來的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
在此,我除了感謝上面我提過的老師、學生和化學競賽參與者以外,還要特別感謝,當年的同事王爾行、劉培生、慈格林、吳杰、許春林、許葆青、屠先國、占真玲、高良啟、陳昌旺、汪馬根、祁慶安等,你們是當年桐中化學競賽輔導的參與者、輝煌見證者。
雙甲子桐中有你們,自豪!我為桐中驕傲!
作者簡介:李榮 原桐城中學化學教師
文章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23vEWgKH4_9p7Iq4cMtA3w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