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全國高考,桐城中學特別輝煌:學生高考各科成績,人均分數達到80分以上(當時高考各科滿分均為100分),升入高校本科率百分之八十以上,被稱為“雙八十”,名列安徽省第一,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全國高考排名第一的福州一中,當時學校提出口號:“學福中,趕福中,爭取再上北京!”
就在這一年的秋季,我由安慶專區重點學校天城初中(現為安徽省示范高中的天城中學)畢業,參加全專區高中統一招生考試,被錄取在桐城中學高中部,六十年過去了,我至今仍珍藏著當年桐城中學發給我的錄取通知書以及我讀高中時的各學科課本及其作業本子。當我看著這張陳舊發黃而又特別珍貴的通知書時,眼前不斷地涌現出我當年在母校讀書的美好歲月……
記得高一上學期,學校為了夯實我們的數學基礎,特選用了安徽省教育廳編審出版的高中數學補充教材《平面幾何》,授課的是年輕有為、風華正茂的李東云老師。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一口標準而流利的普通話,漂亮的板書,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藹可親的教態,讓我們全班同學都迷上了他的課。特別是他經常用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在一百次運算中,錯了一次,不是99分,而是零分”來勉勵我們,我還將這句名言書寫在我的數學課本扉頁和作業本的封面上,后來我還把這句名言傳授給了我的學生。
其實他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師,他會演奏多種樂器,能作詞譜曲,據說當年由江道宗老師作詞,李東云老師譜曲的桐城中學新校歌曾傳唱多年。記得1963年春,學校組織全校師生輪流去參加桐城縣烈士陵園建設義務勞動,在工間休息時,李老師為我們教唱電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插曲《幸福不會從天降》:“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罕榈亻_……”我們很快就學會了,而且我還唱會了這首歌的簡譜,從此我把這首歌銘記于心,并傳唱給了我的每一屆學生!
記得,當年教我們《平面三角》的是年輕英俊、才華橫溢的鳳良儀老師、教《代數》的金仕仁與焦鵬飛老師、教《立體幾何》的方不園老師、教《平面解析幾何》的慈昌淦老師,他們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師!我時任班上數學課代表,與這些大師接觸與求教的機會較多,在他們的才學與人格魅力的熏陶下,從而也讓我愛上了數學,并且讓我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盡管遭遇“文革”,迫使我回鄉種田當了農民、干過民辦教師,且早已結婚生子,但終于在1978年,經過頑強拼搏,我仍考取了安徽師范大學數學系,后來我也成為了一名高中數學老師!
讓我更感到榮幸的是,當年在桐城中學曾教我數學課的焦鵬飛、金仕仁老師,竟然與我在桐城二中成了同事。特別是李東云老師時任桐城二中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他是我的領導更是我的恩師——我邊教書又邊做了他的三年學生:我是從高一到高三,一節課不缺的聽了李東云校長三個學年的高中數學課全程教學,我的聽課記錄筆記足有20本之多,從而使我教的首屆高中畢業班,在1987年高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作者當年的高中數學課本
又記得,教我物理課的章鐘濤老師,他是寧國人,據說他當年高考曾是徽州地區的理科狀元,陰差陽錯而被錄取在皖南大學物理系(今安徽師范大學),他與桐城中學的其他年輕老師一樣,都是校長史耀民通過安徽省教育廳直接從大學里挑選而“搶”過來的。他教物理課不僅認真嚴謹,講課生動活潑,理論與實驗緊密相結合,而且他喜歡坐陣物理睌自習輔導課,只見他在教室里不停地來回走動,隨時認真為同學們解難答疑。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師,有文才又有口才,他演奏小提琴,簡直是個專職琴師!
作者當年的高中物理課本
還記得,教我們英語課的馬光昌老師,他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名師。他上世紀三十年代求學于安慶師范學校,師從美國老師學英語,抗戰時在省二臨中任教,后在桐城中學教授英語。解放后因與英美交惡,各校停開英語。他自學教俄語,再后來中蘇關系失和,高中不許開設俄語課,馬老師又重新教授英語。
他對我們班的英語課教學特別認真更有風趣,他常常自編著、自刻寫蠟紙油印補充教材,供我們學習,我至今仍珍藏著他老人家當年親手刻印的英語補充教材書一本。
他給我們講授的高中英語課本第一冊《 Lesson Twenty-one,Kang Ming 》中的名言:“Modesty helps one to make progres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毛澤東語錄)。還有高中英語課本第二冊中的《 How We Crossed the Snow Mountains (Ⅰ)、(Ⅱ)》中的名言:“Persistence means victory!”(堅持就是勝利?。┪毅懹浻谛?,至今仍能背誦如流,這些名言一直時時鞭策、激勵著我!
作者當年的高中英語課本與資料
更令我難忘的是:當年剛上高一時,我被編在高一(4)班,據說當時這是個“摻砂子”的班:一部分學生屬于“根子紅苗兒正”——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或來自貧下中農家庭的農業初中學生;另一部分屬于“可教育好的子女”——家庭出身不好但本人學習成績和政治表現都很好的學生,我是屬于后者的“砂子”。
我們的班主任是由當時的校團委書記陳光熙老師兼任的。他確實是一位優秀的班主任,他視我們這些當時人見人畏的“砂子”為“璞子”,他從不搞“思想歧視”,而是用“有成份,不唯成份論,重在政治表現”的政策教育激勵我們,在生活上他又像父母一樣關心體貼我們。
當時我父親早逝,母親年邁多病,家庭經濟十分困難,陳老師也像關心“根子紅”的同學一樣關愛著我,讓我也享受了人民助學金,使我順利讀完了高中,后來在“文革”中,陳老師還因“不分階級成份亂發助學金”而蒙冤受屈,為此,我至今仍感到對不住陳老師。
我們這個特殊班,在陳老師的正確引導和精心教育下,和其他兄弟班一樣,暗暗牢記“勉成國器”的校訓,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班上有學雷鋒小組、團外青年活動小組、數理化學習興趣小組、文藝愛好小組,我很榮幸地被老師和同學們推選為學習班委、數學課代表和數理化學習興趣小組組長,我常和同學們一起解難答疑攻克知識堡壘。
作者簡介:胡若虛 桐城二中數學退休教師,愛好文學、攝影,近年來在省市縣級報刊發表各類作品若干
文章轉載自:https://mp.weixin.qq.com/s/G5qxh2fcRfwoDgJFlN72xQ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