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到桐中是1970年,我和同伴去左忠毅公祠(校辦工廠所在地)玩耍,那地方正在制作形態各異的毛主席石膏像,經老師允許我小心翼翼地請了一尊戴紅軍八角帽的主席塑像,擺放在家中條桌上,百姓真心熱愛毛主席,熱愛共產黨,老人家生前逝后都在護佑著國家和人民!
小學是無憂無慮的幸福時光,74年我們縣城的東關、實驗、北街和附近的南塘、長生等小學畢業生直升桐中,79年8月高中畢業,歷時五年半,那一屆有七個班300多人,是桐中推薦上學的最后一屆,因初、高中多次分班,大家幾乎都同過班級相互熟悉。
那年的學校生活豐富多彩,校園很大,環境優美,綠茵茵的草地,古樸參天的大樹,四季飄著的花香,小河溝里清澈的流水(后來才知叫桐溪塥)。那時候的老師工作很認真但少有嚴厲,學生腦瓜很聰明但少有苦讀。那年的社會盛行政治掛帥、讀書無用,知識越多越反動。
最喜歡的是體育課,主要為了玩,每學年的學工、學農,就是現在講的接受素質教育,讓我們懂得了什么叫從小事做起,什么叫工作一絲不茍,感受到“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辛苦與喜悅,真是受益良多。我喜歡張興老師教授的地理課,有緣的是初一和高二頭尾兩年都是張老師任的班主任,地理課程學了兩遍,他講授的課通俗易懂,中國地圖象雄雞,安徽地圖似鞋底等等,蘇聯有15個加盟共和國,名字冗長難記,他創造性地編成順口溜,至今難忘,“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阿塞拜疆亞亞蘭,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立陶宛那亞愛亞”,黙念加理解我們都記住了。
當年物質生活匱乏,師生們的精神面貌、幸福指數一點都不差,德、智、體發展全面,2019年我到桐中檔案室查找四十年前高中畢業的大合影,師生幾百人站在一起,著裝上雖然不是很亮麗多彩,但精神飽滿、神情專注,找不到幾個臉上戴眼鏡的。
1979年參加高考,當年招生名額是有限的,加上學習底子太差,我們這屆同學中榜率不高,但清華、科大、交大、同濟、浙大、軍校等國內名優大學都有同學被錄取,成為天之驕子,更多的同學融入了社會、走進軍營。
早在1976年我們這一屆就有同學應征特招小兵,1978年空軍某部到桐城招飛,我們班的男生大都報名參加了體檢,董強同學體檢進入了最后一關,經過多輪體檢、政審后我們這屆有一位伍姓同學成為空飛一員,這也是當年桐中師生的共同驕傲。
1979年2月中越自衛還擊戰打響,正在復習迎考的同學課余飯后交談的都是報紙廣播前線戰況,縣廣場舉行軍民聲援大會,組織桐中學生參加,大會現場氛圍熱烈,記得班長劉曉會后講,意思是這個戰不曉得打多長時間,但一定要滅掉越南這個小霸,我們爭取到部隊去。
戰爭意味著有犧牲。幾天后,傳來前線烈士的消息,其中就有我們桐中校友王成生,我的語文老師吳德文曾是他的班主任,老師在課堂上介紹王成生的生平,幾次摘下眼鏡擦拭,記得他為犧牲弟子寫了一首七律詩,其中記得有這么幾句:“遙望藍天憶成生,蓓蕾初綻在桐中?!}脈溫情待師友,錚錚鐵骨戰蛟龍!”當年我們班女同學大都熱淚滾滾,男同學則暗下決心到部隊去和越南小霸較量,為犧牲烈士報仇。
自此,保衛祖國進軍營成了我們的夢想,憑著一腔熱血,當年的11月份,海軍東海艦隊某部到桐城招兵,這屆男生附合條件的都踴躍報名,我參加完體檢告訴了父母親和老師,此時祖國的邊境線還沒有消停,國家正是需要人的時候,開明的父母全力支持!
我們文科班就有劉曉、楊曉輝、崔先進、朱劍波、倪明芳、楊林、湯順良、施立武、丁強、孫勝友、彭延生和我12人高興地接到了入伍通知書,11月28日,我們桐城籍新兵216人分乘大客車離開家鄉,在安慶乘坐東方紅417號輪船到上海,在客輪上新兵們有較長時間的交流接融,才曉得桐中1979屆的初、高中畢業生有很多人同時穿上了海軍藍,大家的高興勁沒得說,加上我們這屆還有幾位同學高考進入軍校,算下來足足有50多人同年走進軍營,分布在全國各地海、陸、空各兵種,成為同學加戰友,有些分到一個連隊同守小海島,共建大海防,多年同吃住、同訓練、同勞動,為此結下了終身的友誼。
桐中歷屆應該都有學子穿上軍裝走進軍營,為國防事業添磚加瓦,為保衛祖國奉獻青春犧牲生命,像1979屆這么多同學走進軍營,不知道可有先例。1983年,軍隊施行大裁軍,征兵人數開始減少,桐中主要突出抓升學率,為高校輸入優秀生員,走進軍營的人應該會很少。有趣又有幸的是三十年后的2009年,我的兒子大學畢業走進軍營也分到海軍東海艦隊,也是桐中畢業,跟我理起來還是校友加戰友呢。
雖然軍裝脫下多少年,但在桐中萌生的夢想就象一粒種子,已然種在了心里,生根、開花、結果。
桐中,是我們幾代人成長的搖籃,是夢想啟航的地方,我愛桐中,祝福母校!
作者簡介:范宏保,桐城中學1979屆校友,現已退休。
文章轉載自:https://mp.weixin.qq.com/s/rL0xgWdP7_4NWrVSR6rq7A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